使基層成為市民看病就醫的首選,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有效途徑。6月3日舉行的第10屆23次市委常委會會議和4月21日舉行的第14屆111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其三個配套文件。《意見》提出,探索建立區域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逐步推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服務,引導市民理性選擇首診醫院,讓基層醫療資源發揮應有效用。
  南方日報記者 張西陸
  亮點
  1
  “醫聯體”就診制度探路分級診療
  目標:“基層首診”+“雙向轉診”
  解讀:這意味著,今後如果社區內的居民生病了,可以先與簽約醫生聯繫,簽約醫生能解決的問題就在基層醫院解決,解決不了的,可以通過簽約醫生預約大醫院的專家號甚至住院床位。而在大醫院達到出院標準之後,還可以回到社區醫院進行跟蹤隨訪和康復。
  動作:今年將在越秀、荔灣、海珠、番禺、南沙、從化、蘿崗7個區推行“醫聯體”試點。
  今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落實基本藥物制度和全科醫生制度,逐步推行基層首診“家庭醫生”制和醫聯體就診模式。《意見》及其三個配套文件也將要求細化,提出探索建立區域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逐步推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服務,力爭到2016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占全市總診療人次比不低於53%。
  推進“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必須依賴“醫聯體”,廣州今年將選取試點打造“醫聯體”。也就是說,把某個區域內的1家三甲大醫院、數家二級醫院和若干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鎮衛生院捆綁在一起,在“醫聯體”內可以實現患者的社區首診、雙向轉診,專家、技術、信息、床位、檢查設備、藥品目錄等的資源互通和共享。
  廣州市衛生局副局長胡丙傑透露,今年將在越秀、荔灣、海珠、番禺、南沙、從化、蘿崗7個區推行“醫聯體”試點。“2015年,我們要求廣州每一個區至少都有一個醫聯體能夠成立。根據目前掌握情況,全市7個試點區應該可以組建14個醫療聯合體,其中有24家三級醫院參加、16家二級醫院參加、5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有鎮衛生院、村衛生院等參加”,胡丙傑表示,目前相關各方面的積極性都頗高。
  建立醫療聯合體後,按照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結合醫療聯合體試點工作,建立區域醫療聯合體內及跨區域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機制,制定醫療機構“雙向轉診”路徑指南,統籌推動實現全市各類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快形成“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就醫的新格局。
  這意味著,今後如果社區內的居民生病了,可以先與簽約醫生聯繫,簽約醫生能解決的問題就在基層醫院解決,解決不了的,可以通過簽約醫生預約大醫院的專家號甚至住院床位。而在大醫院達到出院標準之後,還可以回到社區醫院進行跟蹤隨訪和康復。
  胡丙傑舉例說:“我們提倡基層首診,如果病人的病情在基層解決了,就完成了治療的過程。如果解決不了的話,需要轉到二級醫院或者三級醫院看病,這個病可能是比較複雜的,需要住院、需要手術,到了大醫院之後,手術之後大醫院幫助他制訂了治療方案,這時就進入康復期或者是恢復期,根據病情需要由三級或者二級醫院轉入到衛生服務中心,這就是‘雙向轉診’,在同一個聯合體里,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和二、三級醫院,根據它們功能定位的不同有不同的職能。”
  亮點
  2
  今年廣州將開展
  “家庭醫生”服務
  目標:2018年家家戶戶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解讀:“家庭醫生制”採取的形式是由社區衛生中心的全科醫生團隊與居民簽訂服務契約,服務內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預約診療、轉診,甚至上門服務。屆時,居民不用再拖著病體跑醫院,撥個電話,即可享受社區醫生的貼心服務。
  動作:去年在海珠、蘿崗、南沙進行了試點。今年已經制訂了整個廣州市關於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工作方案,要求廣州市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和鎮衛生院,今年都要按照40%的比例開展這項服務。
  全科醫生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關鍵,目前,廣州與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每年培養50名全科醫學的研究生,他們在培訓結束後將獲得碩士學位,作為高層次全科醫生和骨幹進入基層醫療機構工作,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水平,逐步改變居民目前“大病小病都往三甲醫院跑”的就醫習慣。
  《意見》提出將加快推進全科醫生制度,吸引優秀人才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今年廣州將開展“家庭醫生”式服務,各區有條件開展家庭醫生式服務的城鎮達到40%,2015年達到50%;到2018年達到100%,覆蓋轄區所有街道和鎮村,家家戶戶簽約後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制”採取的形式是由社區衛生中心的全科醫生團隊與居民簽訂服務契約,服務內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預約診療、轉診,甚至上門服務。屆時,居民不用再拖著病體跑醫院,撥個電話,即可享受社區醫生的貼心服務。據瞭解,廣州市衛生局要求今年內全市4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與居民簽約,並提供服務。
  同時,廣州將推行全科醫生契約式服務,包括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以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慢性病患者等有特殊醫療服務需求的人群為重點對象,逐步推行基層全科醫生(團隊)與社區居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並通過開展面向簽約人的預約診療、轉診轉介、預防保健、上門探視、家庭病床、健康咨詢等個性化服務,逐步讓基層全科醫生承擔起家庭醫生和健康守門人職責。
  對此,胡丙傑透露:“家庭醫生簽約式的服務,也是新開展的一個項目,去年我們首先是在海珠、蘿崗、南沙進行了試點。今年已經制訂了整個廣州市關於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工作方案,要求廣州市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和鎮衛生院,今年都要按照40%的比例開展這項服務工作。”
  此外,文件中還明確,到2015年,各區(縣級市)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16年,參加或已完成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的人員不低於15%。對此胡丙傑表示:“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也就是5+3制,5年臨床醫學培訓,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再經過三年全科醫生的培訓。目前從廣州市開展培訓的情況和廣州市的全科醫生配置情況來看,到2015年實現每萬居民達到2個全科醫生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亮點
  3
  擴大醫保支付差距
  引導基層首診
  目標:推動醫保政策向服務基層傾斜
  解讀:充分發揮醫療保險支付的引導作用,採取進一步擴大參保人在基層醫療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之間就診的醫療保險基金支付比例差距等多種方式,最大程度地形成醫保政策對“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的引導效應。
  動作:人社部門的醫保局負責這方面的工作,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實施辦法正在研究制訂。
  “推動分級診療的過程中,我們認為醫保政策制度是一個很重要的杠桿。”胡丙傑如是說。《意見》明確,將推動醫保政策向服務基層傾斜。
  廣州將健全面向基層醫療服務傾斜的醫療保險政策,完善醫療保險費用結算制度,並建立支持區域醫療聯合體、“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制度和家庭病床醫療服務項目等醫保政策,推進醫療保險總額控制、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等方式的改革。
  與此同時,廣州會健全醫保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醫保支付範圍、支付方式和支付標準,提高參保擴面徵繳力度,實現由“政策全覆蓋”到“參保全覆蓋”的轉變。而且,充分發揮醫療保險支付的引導作用,採取進一步擴大參保人在基層醫療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之間就診的醫療保險基金支付比例差距等多種方式,最大程度地形成醫保政策對“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的引導效應。
  對此,胡丙傑說:“根據統計資料,2013年在大醫院的門診,每次診療的費用是236元,但是在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也就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均門診費用只有90元,鎮衛生院就更低一些,82元。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病,比如說感冒,在基層可以解決,大醫院也可以解決,但是在大醫院可能費用是236元,但是在基層就可以通過八九十元解決,總的費用相差很遠。實施分級診療之後,大部分的病人能夠在基層解決就在基層解決了,由於費用比較低、報銷比例高,群眾的費用也會降低,衛生的總費用也會降低,這有助於我們解決看病貴問題。”
  事實上,今年1月1日實施的《廣州市社會醫療保險條例》第二十二條已規定,將鼓勵參保人員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社會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對參保人員在定點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就醫發生的醫療費用的支付比例,應當高於在其他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的支付比例。
  但就醫保報銷額度問題,胡丙傑並未透露具體的調整比例,他只表示,目前人社部門的醫保局負責這方面的工作,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實施辦法他們正在研究制訂。此外,市府研究室主任謝博能補充,就診報銷比例多少,還要進一步深化研究。他以新加坡一大型醫院為例,他們在體制上實行了兩種模式,一是醫保全部首診都在基層,基層解決不了才去大醫院,按照比例進行報銷。第二種是市民自行前往大醫院首診,但全部費用自己出。“我們不一定要這麼做,但是在大醫院、小醫院的報銷比例肯定要拉大”。  (原標題:後年半數市民看病 有望不必擠大醫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q76sqndw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